啃不动的交易业务,纺织面料软件

与C端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大红大紫不同,产业链交易需要高度专业性,需求又细又碎,对于偏爱平台生态轻模式的互联网来说,最难啃。

对于所有纺织平台来说,想要切入纺织产业链交易,要么做贸易商让自己成为产业链上一环;要么为产业链提供一对一服务,做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易服务商。不过想走贸易商模式,团队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基于产业的复杂度还不一定能走出来;做一对一的交易服务商模式又太重,不适合快速发展。而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具备对货物质量、工艺水平高低、市场需求趋势的评判能力。

纺织SaaS的升级则为市场提供了更多试验空间。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让工业SaaS迎来了一波新的升级机会,结合物联网硬件的新SaaS不仅能够帮助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将工厂的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数据实时同步提高管理效率

如此,在过去的产业链交易中最难的货物质量、工艺水准问题,有了数据依据。依托数据,创业者就有了将贸易商、交易服务商模式规模化运营的可能。

目前,智布互联、搜布等企业都在布料交易的二批商环节下功夫,意图通过SaaS带来的供应链透明化替代部分贸易商业务,用信用体系和一批商搭建全新的交易服务体系。

因为国内纺织厂有着数量多、体量小、分布散的特点,在纺织厂之下有着众多一级批布商、二级批布商,互联网平台可以发挥自己的信息对接能力缩短供应链条,取代这些层层加价的批布商。

这样的模式是有效可行的,但这些纺织平台如果不能达到批布商们的水准,也就难以取代他们的地位。理想中缩短供应链条、取代批布商带来的价格优势,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

一直以来,批布商们一边是贸易商,一边充当着纺织供应链上一对一的交易服务商,帮助加工厂品牌商渠道商等下游客户,从成千上万种布料里寻找供给稳定、价格合理、质量合格的供应商。同时也在市场需求低谷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本、仓储能力帮助供应链压货赊账。批布商们有着良好的专业能力、判断能力和服务能力,他们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对于纺织产业链来说,布料交易的本质是在淡季提前向产业链上游压货,向下游客户赊账。这也决定了纺织产业链的形态。

纺织行业有明确的季节性周期,一年四季在每个季度都会提前三个月设计下个季度的产品款式预备换季上新,消费者也是习惯购买当季货。这使得纺织市场不同品类间有明确淡季旺季之分,旺季供应链供不应求集体提价,淡季供应链降价也无活可干。

品牌商渠道商为了在旺季缩短供应周期迅速占领市场,会为自家的主打款式、有爆款趋势的产品提前向供应链压货,专业度高、愿意帮自己压货赊账的贸易商是品牌商渠道商们合作的重点。

压货赊账需要仓库和资本,这个时候数量众多的一批商、二批商、纺织厂与印染厂等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他们手里的仓库和资本能为产业链下游降低压货成本和分担压货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服装厂上游的供应商基本是中小企业的原因,因为只有小才能灵活分布,才能供应复杂的品类需求,才能灵活运用租金低廉的地区用于仓库

纺织平台们若想替代中间批布商,则必须提供更多资本帮助产业链压货赊账,还必须将压货的风险控制到批布商们的平均水平。智布互联则选择服务大型制衣厂客户,提供专业的交易服务。搜布也在试探金融服务。

但是想做压货赊账类服务,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纺织平台们在风险管理灵活性上显然没有批布商高。未来要想在压货风险控制能力上做到质的提升,纺织平台们或许还需要零售渠道的配合,否则一旦出现货品积压,带来的亏损要远高于压货盈利

风险管控不灵活、无法替代批布商,也并不代表纺织平台们在压货上没有规模化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在供应链效率提升上的优势,在淡季压货通用性标准型更好的胚布或者说素色布,以此来控制风险,同时提高旺季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这一领域,大部分批布商都难以与资本深厚的纺织平台竞争。

「现在下订单给供应链开始生产,到成品出来需要一个月时间,如果提前备好胚布,这样就可以压缩到一周。如果旺季需求不足,供应商还可以把胚布转单给其他客户,风险就小。」即便如此,李博还是表示供应商已经越来越不敢压货了。

同时对于意图切下面料交易的纺织平台们来说,胚布或者说素色布的毛利很低。「纺织产业链的效率已经很高了,很难做得更好。」韩冰告诉捕手志(微信ID:ibushouzhi)切入面料交易的难度很大。

特别是在当下市场下行的环境下,纺织产业链对淡季压货越来越谨慎,对旺季产业链效率的提升需求越来越迫切。纺织平台们可以先筛选服务能力强的优质供应商,帮助其提高服务客户的效率;再通过长期积累下的生产管理数据,帮助服务能力弱的供应商进行整合改造,最终实现整个纺织产业链的升级。

目前纺织平台们涉足的交易环节,更多位于在淡季品牌商设计新款服装打板采样阶段。这些平台根据品牌商需求筛选供应商进行派单,最终品牌商、供应商再在线下完成考察合作。后期的供应合作,纺织平台们正在引入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来进行持续服务。

据称,新的交易模式在压货上相比原有的赊账模式,能节省3%的成本,但这样的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毕竟对于产业链来说,省钱不是唯一诉求,合作伙伴愿意压多少货、赊多少账才是重点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豆瓣

相关新闻